4月19日,沈燮元在辦公室對《士禮居題跋》書稿進行二校。
南京圖書館五樓,古籍編目辦公室。年近百歲的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臨窗而坐,桌上擺滿清代藏書家黃丕烈題跋的各版抄本。比對考證,查漏補缺,將錯處用修正液涂去,再用紅筆仔細標注,沈老先生埋頭對苦心編纂數十年的《士禮居題跋》書稿進行二校,靜如止水。一縷陽光灑進來,將老人和書鍍上一層金色,時光仿佛靜止。
沈燮元1924年生于蘇州,原籍無錫??箲饎倮?,他考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研讀古籍,其中一門課程為版本目錄學。畢業后,沈燮元進入上海合眾圖書館工作,從此與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。1955年,沈燮元來到南京圖書館,在此工作直至退休。“我在南圖只做了兩件事,一是編目,第二就是為館里買書。” 沈燮元總結人生的“上半程”。20世紀七八十年代,因為扎實的版本鑒定和編目能力,他在北京、上海出差十年,參與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》編纂工作并擔任子部主編。說起買書,老人家很是“得意”。每年的春秋兩季,他會去北京、上海、蘇州、杭州等地買書。南圖“鎮館之寶”十大珍品古籍中有兩部是由沈老先生買回的,經他購回的古籍善本更是多達數千種。
退休后,沈燮元渾身輕松了。“終于可以一門心思地干牽掛了幾十年的事情了。”沈老先生笑言,整理、編纂黃丕烈題跋集、年譜、詩文集,是他人生“下半程”的工作。
除了惡劣天氣,周一至周五,沈燮元乘公交車出行,每天早早來到圖書館,“上班”8個小時左右。
“干起來太苦啦,但我樂在其中。”歷史上因為藏書都是私人的事情,各種版本的黃丕烈題跋集以訛傳訛的現象較多,相關領域的老專家大多不在了,沈燮元覺得自己責無旁貸。“錯的東西誤人不淺。”這是沈老先生時常掛在嘴邊的話。治學嚴謹的他,甚至從日本收集黃丕烈題跋資料,抽屜里的相關照片裝了4個信封。
一輩子與古籍為伍,不可一日無書。“書是水,我是魚。”沈燮元說。
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