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畫:朱慧卿
□郭元鵬
比房地產更賺錢的行業,是“墳地產”。
近日,相關的財報數據顯示,2021年,國內最大的殯葬業上市公司福壽園營收23.26億元,同比增長22.9%;凈利潤8.9億元,同比增長17.5%。安賢園中國(00922.HK)在截至2021年9月底的半年內(2021年4月-2021年9月),營收增長11.52%。 A股“殯葬第一股”福成股份(600965.SH),則在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增長28.66%、凈利潤增長69.69%。(4月5日《時代周報》)
“墳地產”的上漲勢頭可謂風頭正勁:相比殯葬業公司百分之幾十的增長,同年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價格上漲還真的不算什么。這倒不是說商品房價格漲得少了,而是說“墳地產”的上漲有點嚇人?,F在放置骨灰盒的小小一個“墓地”,動不動就幾萬甚至幾十萬,加上其他各種費用,往往讓一些喪屬壓力山大。
而關鍵的是,“墳地產”和房地產一樣都是剛需。一種是“逝者的剛需”,一種是“活人的剛需”,說到底都是“民生的剛需”。有一句話說得好: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。道理都是一樣的。“活人的剛需”不能拿來炒,“逝者的剛需”也不能拿來炒,否則就有可能炒糊了民生,炒糊了社會,炒糊了秩序。
事實上,“墳地產”的問題和房地產的問題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。不少墳墓之所以價格越來越高,就在于各種炒作。一些投資集團也是大力度的投資“墳地產”事業,在做廣告的時候經常“語重心長”,不是宣稱“龍脈”就是宣稱“風水好”,暗示只要選擇了好的墳地后代才能財旺、人旺、事業旺,甚至和房地產比起了廣告創意。這其中不僅是民間資本在玩“墳地產”,就連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門也參與其中,事實上一些陵園的經營部門就是各地民政部門或者是下屬三產企業。
化解“墳地產”的尷尬,首先需要市民多些新的觀念,給已故親人找“安身之所”的時候不要輕易被牽著鼻子走,情況允許的話可以選擇生態安葬方式。即便需要“入土為安”也實在沒有必要“以墓地大小論孝心”,這只不過是供人懷想和思念的地兒。其次需要監管部門像監管房地產那樣監管“墳地產”,不能任由某些人將“墳地產”作成一本萬利的生意,不能以市場的名義失去對價格,對各種手段的監督。